第(1/3)页 这一问题发出,立刻引起了不少人的深思。 有法学方面的专家就这件事作出了专业方面的分析,层层渗透递进,看到后面大家赫然觉得之前他们所说的该原谅竟然存在这样大的安全隐患。 甚至于还有教育类的学者也就此事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泼咖啡事小,但指责受害者起诉却是不应该。 就跟教小朋友一样,犯了错一旦他们哭闹就会心软被原谅。 却忽视了,轻易的原谅或许不能让他们改正错误,也许还会助长他们再次犯错的底气。 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就因为第一次被原谅了,那样好像就是一种默认的可行。 很多家长都知道,小朋友哭的时候不要去哄他,要让他先哭一哭,让他意识到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可为什么到一个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孩子身上,在他们立刻“哭闹“的时候,大家不是告诉他们,“你们是不对的”,“你们现在没有资格哭泣”“你们该为自己作出的行为作出补救”,而是网爆一个受害者,“你不应该起诉他们”“你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错误像是换了个主人。 一条微博下衍生出对未成年教育的深思,也让那些之前网爆过慕念晚的人只觉得难堪和羞愧。 很多人纷纷去删掉自己之前的过激言论,甚至还有敢于承担的人主动跳出来为之前的过激言语作出道歉。 有些事情开头难,但一旦有人带了头,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也有不赞同的声音。 「事情会不会被夸大了?不过就是一个伤人事件,更何况如果没有某人的起诉,那些人也不会再去找她理论继而引发第二次事件的发生。谁又能说第二次事件的发生她没有责任?」 「推人的是我,我之所以作出这样过激的举动也是因为对方对慕念晚的维护和不愿对我表姐的宽容。如果她宽容一些我也不会一时激动作出这样的事情。」 所以别人没有对你宽容,你就对别人残忍? 还真是强盗逻辑。 「那是三名花季少女,不是无知的孩童,他们已经有了意识,也不会如孩子一样因为一次的宽容就将错误当作正确的。她们要的只是改正的机会,毕竟在这之前的她们是美好又充满希望的少年。」 …… 到最后这件事发展成了,两方对峙,各持己见。 第(1/3)页